2014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4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Eric Betzig、William E. Moerner和德國科學家Stefan W. Hell,以表彰他們為發展超分辨率熒光顯微鏡所作的貢獻。
來自美國和德國的三位科學家以其在光學顯微成像領域的突破分享諾貝爾化學獎。超清晰熒光顯微技術讓原本只能看到細胞結構的顯微鏡,進一步可以觀察細胞的分子構造。過去一百年的顯微鏡只能看到200個納米的程度,但他們近十年開發出來的技術,讓科學家終于可以看到分子的結構。
諾貝爾委員會授予三人化學獎的理由是:“在超清晰熒光顯微技術領域的發展”。
這一“納米顯微”技術問世前,人類憑借光學顯微鏡對細胞內分子作用的觀察一直存在局限,而使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的前提通常是將被研究細胞殺死。
按照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的說法,3位科學家的成果將顯微技術帶入“納米”領域,讓人類能夠“實時”觀察活細胞內的分子運動規律,為疾病研究和藥物研發帶來革命性變化。
在帕金森氏癥、阿爾茲海默氏癥(老年癡呆癥)或亨廷頓氏癥發作時,他們(科學家)可以跟蹤與之有關的蛋白質(變化);受精卵分裂并發育成胚胎的過程中,他們也可以觀察這些單個蛋白質(變化),”諾貝爾化學獎評選委員會說,3人的研究成果為微生物研究帶來了幾乎無限的可能,“理論上講,如今沒有什么物質結構小得無法研究。”